?DFT+实验-Adv. Mater :预锂化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

研究简介

锂硫电池LiSBs是极具前景的高密度储能系统,其中的多步硫氧化还原反应(SRR)对电池反应动力学影响巨大,因此对动力学机理和高效的催化剂的研究十分必要。不少研究在锂硫电池性能上实现了突破,但对反应动力学了解有限、缺乏对催化剂结构的精确控制仍然限制着LiSBs的实际应用。过渡金属二硫化物(MoS2)因对SRR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而得到重视,而如何有效控制三棱柱结构2H-MoS2相向性能良好的1T’相转变仍有待深入研究。


成果简介

新加坡国立大学John Wang教授和Zhang Yong-Wei教授通过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出Li+插入2H-MoS2引起2H-1T’相变的两种路径,并推导出1T’相的SRR动力学增强机制:电子调节和漂移效应,并通过电化学预锂化法精确控制结构合成1T’-LixMoS2/CS 正极材料,实现首圈3C 1049.8mAh g-1容量的同时,达到1000圈容量衰减圈均0.019%的稳定性,表明SRR动力学机理研究和催化剂结构精确控制对电池性能提升的重要性。

该工作以“Accelerating Sulfur Redox Kinetics by Electronic Modulation and Drifting Effects of Pre-Lithiation Electrocatalysts 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。研究亮点(1) 通过理论计算推导MoS2相变机制和表面SRR动力学增强机理。(2) 通过电化学预锂化法实现材料结构的精确控制。(3) 实现对MoS2表面LiPSs反应机理的综合优化。(4) 1T’-LiMoS2/CS正极材料实现高容量、高循环稳定性电池应用。


图文导读

1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本工作首先进行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分析。1T’-LixMoS2为2H-MoS2层间嵌入Li+发生相变生成,Li以通道原子层Lich和独立表面原子Lisurf形式存在,1T’-LiMoS2表面Lisurf以原子层形式存在。通过计算可知,表面锂Lisurf倾向于以能量更低的独立方式存在,据此证明可通过严格控制补锂量构造表面存在独立锂原子的1T’-LixMoS2。

0d17a41d642b3503b596b8ce9691d6f1.jpeg

52bf730b23020859b87c0a99566e1019.jpeg

图S1, S2. 2H-MoS2,1T’-LixMoS2和1T’-LiMoS2的几何结构(S1:多硫化物吸附图,S2:表面锂分布相对能量图)。


1T’相拥有比2H相更高的LiPSs吸附能(图1.a),原因为MoS2表面的S原子为亲锂位点,Li原子为亲硫位点,表面双亲位点为材料表面带来更大的LiPSs吸附作用。高吸附能是材料表面成功捕获LiPSs,避免穿越效应造成容量损失的关键。由于表面Lisurf的静电排斥作用,1T’相表面的Li2S化学键被削弱,因而拥有更低的解离能(图1.b)和Li扩散能(图1.c)。表面Lisurf在低扩散能垒下拥有更好的表面活性位点调节功能,由于其形似路面的平滑漂移行为,被称为“漂移效应”。

a623c5a4d25d80b81af9d2c399aa5fa1.jpeg

图1. a)LiPSs的吸附能;b)Li2S解离能曲线;c)锂离子扩散能曲线;d)初始MoS2和预锂化MoS2的多硫转化动力学综合参数。e)2H-MoS2和1T’-LixMoS2表面硫还原反应的自由能图。

通过对比几种MoS2相的理论性能(图1.d),本文指出,1T’相的电导率显著高于2H相,原因为材料体内通道锂Lich可加速离子和电荷传导,最终导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本征电子电导率,该现象被称为“电子调制”作用。此外,硫化物还原反应的自由能也在1T’相上表现更低(图1.e),该结果表明在1T’相表面可存在更快的SRR动力学过程。


2 材料合成与表征

63324f4259bf207f1c687104b12584f4.jpeg

图 2. a)电化学预锂化过程示意图。b)2H MoS2/CS和1T’-LixMoS2/CS的XRD图样、c)拉曼光谱和d)Mo 3d XPS光谱。e)1T’-LixMoS2/CS的高分辨率TEM图像、f)EDS图像和g)高角度环形暗场透射电子显微镜(HAADF-STEM)图像。h)根据DFT计算得出的 Li2S与2H-MoS2(左)和1T’-LixMoS2(右)相互作用的电荷密度差图,黄色(蓝色)分布对应于电荷积累(耗尽)。

本工作通过电化学法进行材料预锂化,将催化剂材料2H-MoS2作为正极,在工作半电池特定截止电压下放电实现。预锂化程度对材料影响如(图2.a)所示,当预锂化程度不足时,产物1T’-LxiMoS2含量较少,当预锂化程度过高时,MoS2发生结构塌陷引起相变,因此使用精准的电化学法可以有效控制材料结构。在材料XRD结果(图2.b)中,仅可观察到2θ≈14°和8.6°的峰差异,该差异表明经过预锂化,材料发生部分结构变形和晶格膨胀。

由于表面MoS2层较薄,XRD结果提供信息有限,该工作继续进行拉曼光谱、XPS、TEM、EDS等表征。拉曼光谱结果(图2.c)显示153.9、270.5和 330.2 cm-1处峰强度变化对应2H→1T’相变,XPS结果(图2.d)通过分峰面积计算出1T’相在材料中占比约为71.32%。在高分辨TEM像(图2.e)中可观察到材料界面内外的异质结构,外部1T’-LiMoS2壳层包裹着Co9S8内核,外部原子层间距由0.29nm过渡至0.91nm,表明Li插入导致材料层间距扩大,成功引起2H→1T’相变。

EDS结果(图2.f)表明材料内部核心Co9S8,外部壳层MoS2结构的完整性,HAADF(图2.g)进一步证明了相转变的存在。作者通过DFT结果展示引入Li后1T’-LxiMoS2的表面局部电荷再分配可调节Li2S吸收过程的电荷转移,从而达到增强SRR动力学的目的(图2.h)。


3 LiSBs电化学性能

7db3c411e111de70f785da73839aab9f.jpeg

图3.a) LiSBs的循环伏安曲线。b)1C条件下不同循环阶段后的GCD曲线。c, d)1C和3C条件下的长期循环性能。e)LiSBs电池的倍率性能。f, g) 在贫电解液条件下1C的GCD 和循环性能。

1T’-LixMoS2/CS和2H-MoS2/CS电极材料装配于LiSBs中用于电池性能测试。在扫速为0.1 mV s-1,电压范围1.7-3.0V的CV曲线上(图3.a)未出现新的电流峰(正极侧2.32V和2.03V处对应固态S8向可溶Li2Sx(4≤x≤8)转变过程,负极侧2.37V对应LiPSs向S8转变过程),而1T’相拥有更大的电流密度,表明该电极可承载更快的动力学过程。

1C GCD结果(图3.b)显示1T’相呈现更低的电压间隙,表明该材料不仅动力学上更具优势,反应也更具可重复性。循环稳定性测试(图3.c, d)中,1T’相电极展现多方位优势,1C首圈容量达到1324.76mAh g-1,500圈后保持916.73mAh g-1,3C可循环达1000圈,圈均容量损失仅0.019%,且在1000圈后仍保持99.7%的库伦效率,该优异性能得益于Lich和Lisurf对电子结构的调节和电荷再分配作用,该作用不仅促进SRR动力学过程,还抑制了穿梭效应,保证库伦效率稳定。

在倍率测试(图3.e)中,1T’相在不同倍率下均表现出超过2H相的容量,且从5C转会1C后仍保持98.8%的初始容量。电池在贫电解质条件下测试结果(图3.f, g)中1T’相的容量贡献比(QL/QH)更高,电压间隙更小,循环性能更佳,表明LiPSs的具有比在2H相中更高的转化效率,而2H相充电曲线中出现电压跳跃则与其半导体性质有关,即拥有更低的电导率和催化活性。

72ada9a98b9727356af911a116c9a694.jpeg

图S11:2H-MoS2/CS、1T’-Lix1MoS2、1T’-Lix2MoS2和1T’-Lix3MoS2在1C下的a)充放电曲线和 b)循环性能。

本文通过测试不同补锂量的1T’相材料电池性能,展示预锂化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原因。补锂量存在最优值,但不是本文讨论重点。适当的补锂引起相变可实现高效的SRR催化和抑制穿梭效应,而过高的补锂量则不仅会减小表面双亲活性位点,还可能引起材料结构的坍塌。


4硫氧化还原机理研究

0165dd7b57baec1bb24464615f1a4ab2.jpeg

图4. a)1T’-LixMoS2/CS不同扫描速率下1.7-3.0 V电压范围内的CV曲线。b)峰值O1、峰值R1和峰值R2的峰值电流与平方根扫描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。c)2H-MoS2/CS和1T’-LixMoS2/CS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NTR值。d)对称电池在0.1 mV s-1的电解液中从-0.1V到0.1V的Tafel图。e, f) Li2S沉淀的恒电位放电曲线

CV图线(图4.a)峰对应着特定的电化学反应过程,正极峰2.3V和2.0V分别对应S8到Li2S6/Li2S4和Li2S4到Li2S的转化,高峰高和低极化证明1T’相材料具有优良的氧化还原加速作用。根据Randles-Sevcik方程,扫速变化时峰电流电压点变化的斜率(图4.b)可用于衡量Li+扩散系数DLi,如表S2所示,可知1T’-LixMoS2/CS表面拥有更高的Li+扩散系数,即Li+可通过漂移效应保证表面活性位点的充分转移和应用,实现高校催化。

b1510074bde83548d5763e5cba45f141.jpeg

在硫化物SRR中,通常Li2S4到Li2S是反应决速步,因此常用该步的成核转换率(NTR)作为反应速率关键指标。在理论计算中,NTR理论值为3,与1T’-LixMoS2/CS的NTR在理想状态(扫速为0)时测定结果吻合(图4.c),而2H相材料的NTR普遍低于1T’相,即反应转化受限,这是由于2H相表面缺少Li+的静电排斥作用来削弱LiPSs化学键,无法完成LiPSs快速转化导致。

通过线性伏安扫描LSV得到-0.1到0.1V的塔菲尔图,并根据Butler-Volmer方程计算交换电流密度i0(图4.d),结果表明1T’-LixMoS2/CS拥有比2H相更高的i0,即动力学得到有效增强。恒电位成核测试结果表明(图4.e, f),1T’-LixMoS2/CS电池拥有更大的的沉积容量(193.1 mAh g-1),远超2H相(136.6 mAh g-1),说明在1T’相表面可进行更快、更大容量的Li2S捕获和沉积反应。

68efef8021c5d2e67744b334891a0b49.jpeg

图5.a)根据2.1-2.4V最终充电状态下的原位EIS得出的Nyquist图;b, c)根据2.1-2.4V最终充电状态下的EIS数据得出的原位DRT曲线;d)0.25M Li2S8电解液中对称电池在1mV s-1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。e)LiPS催化机理示意图,其中S*82-代表原始电解液中的初始多硫化物。

材料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由EIS的DRT结果进行分析。DRT结果(图5.b, c)中,Peak1对应离子和电子电导率,Peak2和Peak3分别对应双层弛豫和SEI形成,Peak4-6对应征正极区的电荷转移,Peak7对应LiPSs扩散,Peak8对应离子的体扩散过程。对比图5.b, c可知,1T’相的Peak1,7和8显著低于2H相,表明1T’相不仅具有更高的离子和电子传导率,还可实现LiPSs的快速转移,这与1T’相表面的Lisurf的漂移效应分不开。1T’相的Peak4-6也较2H相水平更低,表明其具有更快的反应动力学过程。

以1T’-LixMoS2/CS和2H-MoS2/CS作为电极,组装含Li2S6电解质的对称电池。对称电池CV测试结果(图5.d, e)显示2H相电极的半电池不仅展现更低的电流密度,还拥有更少的电流峰(Peak c/c’),该峰对应Li2S4到Li2S2和Li2S的转变,表明1T’-LixMoS2/CS不仅对长链LiPSs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,对决速步短链LiPSs反应也有重要活化作用。


总结与展望

通过电化学预锂化法使MoS2完成2H-MoS2/CS到1T’-LixMoS2/CS相转变。1T’相内部Li原子分别以Lich和Lisurf形式插入,Lich以电子调节的方式加速离子扩散和电子传输,Lisurf以漂移效应的方式调节LiPSs的附着位点,二者共同作用实现对LiSBs电极SRR反应动力学的优化。在电池测试中实现首圈3C 1049.8mAh g-1容量的同时,达到1000圈容量衰减圈均0.019%的稳定性,表明SRR动力学机理研究和催化剂结构精确控制对电池性能提升的重要性,对后续SRR反应动力学和电极材料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

文献链接:

Wang, H. M., et al. Accelerating Sulfur Redox Kinetics by Electronic Modulation and Drifting Effects of Pre-Lithiation Electrocatalysts[J]. Advanced Materials,2023,12.DOI: 10.1002/adma.202307741